專訪史丹福長壽中心行動部門Ken Smith (下)

文 | 銀享全球 楊寧茵

(情境圖片,英特爾研究實驗室。圖片來源:Intel Research Labs

2007年春天,當時在英特爾研究實驗室(Intel Research Labs)擔任營運經理的Ken Smith,思索良久,終於下了一個重要決定 — 他遞了辭呈。這個舉動,令他的老闆大為驚訝,因為從半導體產品經理轉戰研究實驗室營運經理的Ken,七年來的表現可圈可點,他協助英特爾開創了這個與知名大學進行深度產學合作的計畫。在他的努力下,英特爾和四所國際知名的工程名校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華盛頓州立大學、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都設立聯合實驗室,進行開放性的創新研究計畫。

身為營運經理的Ken,協助建立了這個組織,手下管了130幾個人,常常需要出差旅行,但隨著組織增長、職位變高,他從工作上得到的樂趣和成就感卻沒有跟著增加,「因為當時組織裡有一百多個人,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人事管理,越來越難有機會接觸到案例和實質的內容,這和我喜歡動手做事情的個性其實有點違背。」

所以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自己一手協助建立的計畫,也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圈 — 一個工作了十多年的環境,一個知名度和員工福利都名列前茅的矽谷績優公司英特爾。當時他還不知道,這段經歷將促成他職業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

史丹福長壽中心,美西高齡研究重鎮

長壽中心位在史丹福校園的中心位置。(楊寧茵攝)

就在Ken離開英特爾的一年前,2006年4月,史丹福長壽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在史丹福大學成立了。這個因為校友捐款而成立的研究機構,從成立之初就因為其獨特的設置方式而成為焦點 — 當時幾乎所有高等院校所設立的高齡研究機構,都隸屬於某個系所之下,有的是機械系的延伸,有的是醫學院的分支,有的是心理系的一環,但沒有一個是直屬於學校本身卻不設在任何系所之下。史大長壽中心的實體地點雖然位在校園裡的核心位置,但中心名稱卻沒有冠上「大學」(University) ,就是要凸顯其無論研究方向和經費來源都不專屬於大學裡任一學院或學科的獨立地位,並希望能和各界,不管是老師、研究單位、產業界和政策制定者,都建立實質合作關係、共同進行研究計畫並展開持續性的對話,也希望藉此鼓勵校內更多跨部門和跨領域的整合型研究。

長壽中心主任Dr. Laura Carstensen

「不到一世紀的時間,人類的平均餘命幾乎延長了一倍,但所有關於我們人生的描述還是由傳統的社會組織在書寫,他們的說法都還停留在我們只活了一半時間的那個年代… 現在,關於高齡社會,我們還在談『處理問題』(coping);其實我們應該談的,是『掌握機會』(opportunity)。」說這段話的,正是史丹福長壽中心的創始主任Laura Carstensen 博士,一位知名的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高齡整合研究的先驅人物;副主任則是神經學專科醫師Thomsa Rando。這樣的設計再次確認了該中心希望採取一個不同於傳統高齡研究的作法 — 他們希望透過以結合不同研究領域的整合性作法,從文化的層面,針對「長壽」重新詮釋與定義。讓社會重新認識所謂的長壽和高齡者及他們的潛力,也希望透過更多創新的研究手段,翻轉社會對於老化和長壽的想像。其獨特的作法讓史丹福長壽中心設立不到幾年就聲譽鵲起,成為美國西部高齡研究的重鎮。

高齡研究要導入矽谷核心價值和業界能量,誰能擔任這個掌旗手?

在史丹福長壽中心成立兩年多時,因為地處美國創新中心矽谷,Laura不斷思索著:如果要完成長壽中心的創立目標,翻轉社會對高齡和老化的認識,一定要結合矽谷創新創業的核心價值和導入更多產業界的能量。但她本身是學者出身,副主任Thomas則是醫生出身,他們過往和產業界都沒有打過太多交道,要怎麼做呢?

這時候,在航太及半導體產業界有超過20 年經驗,又曾協助英特爾和數所大學合作建立研究實驗室計畫的Ken,因為兼具產業界和學術界經驗,成了獨一無二的優秀人選,「我得承認,在我到史丹福長壽中心任職之前,對於Aging,可說是一無所知,」Ken老實說。

就這樣,看似原本平行的兩條線,因為時代的進步和需求的改變而交會在一起。

Ken Smith (前排中跪者)與Aging 2.0 兩位創辦人和設計競賽第一年的入圍團隊合影。(楊寧茵攝)

對Ken而言,這個看似意外的人生轉折,對他的職涯發展來說卻又再自然不過了,「仔細想想,新的高齡議題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既是新的現象,就需要很多創新思維的投入,而多元領域人才的加入更容易激盪出新的火花和機會。」

Ken的工程師訓練、管理背景,以及過往和不同組織及單位發展出來的關係和協調能力,都好似在為他接掌史丹福的這份工作鋪路似的,「雖然我欠缺高齡老化方面的專業背景,但我希望把這個看成是長處,而非短處,因為它讓我不受限於傳統的觀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及思考問題,反而會有不同於傳統高齡學界研究者的觀點;另外,許多的銀髮創新設計,其實都和科技有關,我的工程背景,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專案管理和工程師的訓練,讓我更有機會去給創新型的設計和計畫進行務實的建議,包括成本控制和可行性評估等。過往經驗的結合對於我導入不同領域的計畫與思維,甚至協調跨部門合作時助益良多。」

6年半前加入長壽中心到現在,Ken每天都樂在工作。尤其是負責籌辦銀髮設計競賽,「因為有機會看到來自全世界的年輕人怎麼樣發揮他們獨特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替高齡人士進行設計、解決問題,感覺非常有意義。」他還說,設計競賽今年進入第三年,而從早期贊助廠商大部分屬於長照領域的廠商到現在擴及其他產業,許多還是知名品牌,例如零售業的Target、財經產業的Fidelity、矽谷知名的新創公司Airbnb等;以及越來越多主流的矽谷創投業者、高科技業知名人士加入評審陣容或是擔任團隊業師,「感覺到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形成,我們做的事情有機會驅動更大的改變,而這正是當初設立這個競賽的初衷。」

延伸閱讀:「希望有一天當設計師提到高齡人士,可以不再用『他們』,而是用『我們』。」— 專訪史丹福長壽中心行動部門主任Ken Smith (上)

現在就報名參加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決賽提案會,聽Ken Smith談設計競賽的最新發展,看9個入圍團隊的精采提案!

同場加映:史丹福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入圍團隊介紹

同場加映:看青年世代用想像力和行動力,迎接高齡社會

同場加映:台灣女孩 揚威Stanford銀髮設計競賽

同場加映: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2015年得獎者介紹

作者簡介:楊寧茵是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曾任職台灣、美國等地媒體,曾獲美國新加州傳媒(New California Media)年度最佳專題、最佳即時新聞和年度最佳多重優秀報導等榮譽;在矽谷高科技公司擔任全球公關和市場行銷主管多年。2013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10名不老騎士赴美進行騎蹟之旅,受到僑界和美國主流媒體的報導,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

銀享全球是一家為銀髮相關組織和企業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企業。銀享全球的創立理念來自兩個概念:「活躍老化」和「在地安老」,為了落實這兩個概念以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我們希望創造國際化平台,以工具加速知識的分享,鼓勵並協助台灣銀髮健康照護產業業者提供更好的安老養老服務,協助打造台灣成為亞太區銀髮創新的基地。

回首頁,看更多!